“虞城枕山麓,七水流如弦。”
往古有弦歌之习,昔时开虞山之派的常熟,
有着七条平行的河流贯穿东西,
又汇入一条南北向的主河道——琴川(七弦河),
俯瞰整个城市酷似一架古琴,
七条小河宛如古琴上的七根长弦,
而虞山脚下的焦尾泉就像琴的尾端,
便有了“古琴之乡”的美誉。
余音绕梁,是古典乐声的独特之美
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,一直都有“琴、棋、书、画”之说。
在虞山派古琴艺术(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)的传承人
——陈尉华老师心中,
四艺之首的古琴,能通过美妙、幽玄的音色,
恰如其分地表达情绪,恬静淡雅,沉稳浑厚,疏朗旷逸......…
泠泠七弦上,静听松风寒。
抚琴陶冶性情,一直是中国文人追求的理想,
而古琴的滑音最是让人沉醉其中。”
根据乐曲的需要,滑音有长有短,
前者婉转悠长,后者沉邃而宏,
琴音中仿佛蕴藏着无穷的秘密,直浸润到人的心底。”
正如陈尉华老师弹奏的琴声,悠悠入心。
陈老师说:
“古琴的另一特色是手在弦上走音时发出的摩擦声,
在喜爱听琴的人耳中,
能从另外一个深度听见其中的‘韵’”。
一声入耳,万事离心。
博雅脱俗,让心声得以具现
作为明清最有影响的琴派,
虞山琴派结合儒家“中和”和道家“大音希声”的音乐观,
形成“博大和平,清微淡远”的琴风,
“博雅”更是其脱俗的另一种境界,
被后人誉为“古音正宗”。
其创始人严天池,主持编写了《松弦馆琴谱》
(为清《四库全书》所收的唯一一部明代琴谱),
并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古琴社——琴川社。
对于虞山派的琴风,
“曲音准确,层次分明;
曲调微妙,含蓄细微;情意冲淡,曲风内敛;
意境深远,内涵深邃。”
陈尉华老师有着细致入微的理解。
相较于“清微淡远”的气韵,
陈老师认为“博大和平”更注重于气势,
讲究琴乐的天人合一,
是内心平静,意境开阔的一种外在体现。
上世纪七十年代,
陈尉华老师得虞山翁瘦苍先生启蒙学习古琴,
后又得古琴大师吴景略、张子谦老师指导,
并拜龚一老师为师。
多年以来对虞山派古琴的发掘研究,
形成了自己独到的体会。
现代的琴谱中,类似《关山月》的轮指指法更为世人所熟知,
而在清代以前虞山派的琴谱中,
有大量“勾打挑再勾打挑”,
一种形似车轮转动的指法组合,产生的琴乐十分特别,
是虞山琴派的精髓所在。
“形而上者谓道,形而下者谓器。”
古琴的演奏技法不算复杂。
需要技巧,但更需要悟性,
且对琴人的品德有着更深的希望,
所以真正的内涵意境远不在琴本身。
正如陈老师所说:
“心中有江山,弹奏出的乐声才能空灵苍远。”
道器合一,传承经典的东方理念
常熟向来与古琴连筋带脉,
一九八四年便成立了虞山琴社,
又逐渐建立了虞山派古琴艺术馆、虞山琴派艺术工作室、
虞山少儿古琴社等完整的组织机构和立体教育体系。
近年来,古琴更是走进课堂,
在苏州、常熟众多学校中开办了古琴课,
众多像陈老师一样的虞山琴派传承人
也活跃在非遗的传授活动中,
让这一非遗项目有了更深层次的传播。
几千年的文化沉淀,通过一个文人之器,
还能琢磨到古人的脉搏。
古琴,早已不仅是一种乐器,
更是一种修身正行的载体,
一种传统文化的化身。
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为了发扬这一文化瑰宝,
不断整理传播古琴非遗的知识,
让“古琴之乡”走入每个人的心中,
为虞山琴派的传承和发展营造更为广阔的空间。
拟稿人 | 张淑方、范之倩
审核 | 朱敏敏、徐红艳
发布人 | 周静
排版 | 周静
声明:
本文由【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】原创或整理编辑。相关转载内容只为公益分享传播之用,非商业用途。文章或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。如遇到: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,邮箱:243851375@qq.com我们将及时审核、更正或删除,谢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