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州市诗词协会、沧浪诗社主办
沧浪风雅 第20期
选出了苏州最美十首诗词,由周秦选辑,闵凡军注释。其中描写虞山兴福寺的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入选。
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常建
清晨入古寺,初日照高林。
竹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。
山光悦鸟性,潭影空人心。
万籁此都寂,但余钟磬音。
推荐理由
名家名篇。“竹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。山光悦鸟性,潭影空人心”,语言清新素朴,寓意深长,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,历来为方家激赏,是千古名句。
一句“曲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”,
让虞山的破山寺声名鹊起。
到底是什么样的景色,
能让唐朝诗人常建写出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呢?
兴福寺,又名破山寺,
这是一座曾经在历史上香火鼎盛的寺庙,
明朝时期,这里曾是僧官之地,
负责管理蒲江,大邑的寺庙僧人。
如今,寺庙规模占地35亩,
现今保存完好8座大殿,7个天井、
东西2廊、120多间房舍。
白天的兴福寺,是明亮的,色彩鲜艳的。
沿着黄色的墙壁边,循着阴影走过,
闻着香火气,走过圆形拱门,
踏着高高低低的石阶,
看着高高低低的花木,
深深浅浅的向着自由的开着。
黄色的墙壁显得那么虔诚古朴,
不知道多少人带着心事走过这片墙壁;
灰色的石阶显得故事繁多,
只等着你去探寻每一块的深沉历史;
在寺庙中自由生长的树木,
似乎带着烟火气,
记录下不知凡几的柴米油盐。
穿过寺庙中心,
来到拥有千年银杏树的后山,
这又是一片天地,
青山环抱,空气清新,
楠木、柏木高耸入云,
使得古寺显得更加幽静。
怪不得常建写道:“曲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。”
后山的银杏树,略有些来历,
即使被人点燃内壁,大火烧了许久,
但几个月过去,
它的枝干又长出了细嫩的绿叶,
仿佛坚定不移的老人,
即使经历大难也坚挺着站立。
在树下有一口清泉,
泉水甘冽爽口,
老银杏树和泉水相依相偎,
古诗有云:
银杏树下一清泉,流来流去几千年。
有缘喝得泉中水,健康长寿不老颜。
这使得很多人慕名而来,
不仅仅是观赏这不屈不挠的银杏树,
也希望能品味到用泉水泡出的茶汤,
究竟有何不同?
摄影@快客CS
从日出到日落,从庙门到禅房,
从浅显到深入,跟随着常建的步伐,
虞山上的兴福寺,他是那么从容。
山中万籁俱寂,
一个人的行走还要有些胆量,
但是看着月亮的人,总有些离别愁绪。
是对月怅然的无解心事,
还是壮志未酬的失意白丁,
这些虽然我们无从得知了,
但是看着伫立虞山的兴福寺,
探究四季不同美景,
找寻与它相关的人和事,
也是一件有趣的人生经历。
声明:
相关转载内容只为公益分享传播之用,非商业用途。文章或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。如遇到: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,邮箱:1170874557@qq.com我们将及时审核、更正或删除,谢谢。